一般而言,常見治療包含:藥物治療、親職訓練、行為管理、認知行為治療等。另外,常需配合課業輔導及日常生活活動的安排。
藥物治療
藥物是目前唯一實證研究證明可以直接改善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核心症狀、神經心理學功能及腦功能的治療方式,我國衛福部核准用以治療的藥物包中樞神經活化劑、及非中樞神經活化劑兩種。
中樞神經活化劑
台灣目前核可之中樞神經活化劑為 meth-ylphenidate(MPH),已用於治療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數十年,其對於兒童長期治療的療效與安全性已被證實,患者對於藥物使用一般有7成以上的反應率。MPH 又分為短效型、及長效型兩種。其中短效型藥效約4小時,一天必須服用2-3次,長效型藥效約8-12小時,血中藥物濃度較為穩定。
使用MPH常見的副作用有食慾下降、失眠等,這些副作用通常可以藉由藥物給予時間的調整而減少。例如,調整用餐與吃藥時間,使整天的進食營養與熱量維持固定;避免過度靠近睡前的藥物劑量,同時培養良好的睡眠習慣,可減少失眠。長期追蹤也發現,一旦停藥後副作用也會跟著消失,長期對於身高體重的影響並不顯著。
MPH使用後約15-60分鐘開始作用,所以可明顯感受到「有吃有效、沒吃沒效」的症狀治療效果。依據不同病情,或是規則治療一段時間有些人會規則不間斷的每天使用,也有人是在上課時間才使用,因為每個人的狀況不同,應與醫師詳細討論後選擇合適的服藥方式。
非中樞神經活化劑
目前第二線藥物為 atomoxetine,用在病情較為複雜、或是無法忍受 MPH 副作用的患者,然而一般發現其對於專注度的改善沒有 MPH 明顯,但對於合併焦慮情緒,情緒控制不佳患者較有幫助。常見副作用為噁心嘔吐感、腸胃不適、頭暈,少數會有重大的肝毒性不良反應。另外與 MPH 不同點在於,服藥約2-4星期後才會有顯著效果。
其他藥物
若共病有嚴重憂鬱焦慮情緒疾患、或是嚴重失眠困擾時,有時除了上述兩種藥物以外,也會針對不同情況給予症狀緩解之藥物。
用藥與不用藥
有些家長對於藥物使用相當排斥,願意使用各種耗時費力甚至昂貴的治療,就是不使用藥物。然而有時孩子的狀況可能已經在各方面適應上有嚴重負面影響,面對長期失敗與挫折經驗的心理傷害,往往難以用其它替代方式彌補。此時使用藥物輔助孩童,開始建立正向的自我控制與適應經驗,將有助於未來長期發展。若只是著眼於一時可能的藥物生理副作用,反而因小失大。
反之,有些家長或孩童會以為使用藥物就像吃了「聰明藥」一切都解決了,而對於藥物過度依賴。卻忽略藥物只是提供孩子學習與接受指導的最佳時機,藉由此時建立起學習策略、人際互動、行為管理的技巧,才是孩子一生受用的能力,也有機會不靠藥物自我管理。
親職訓練
家長的親職訓練是治療最重要的一環,首先讓家長知道孩子不是故意作對,而是生病了無法控制,家長的親職技巧是重要的!因為無論是藥物治療、行為或認知行為治療,都需仰賴家長持續運用管理與督導技巧。同時給予家長情緒支持,不僅減少孩童本身行為問題,對於家人互動也有益處。
行為管理
ADHD 孩童常因為各種行為問題而使得大人相當頭痛,若透過合適的行為管理原則,經由相互尊重、合作、和感激,可改善親子關係,變得更親密友善。也可減少家中衝突、爭吵和發脾氣的時間,養成正向互動。減少孩子的反社會行為,增加合宜的社會化行為,並把此正面互動延伸到家庭以外的場合。
改善行為的八個步驟如下:
- 學會給予孩子正向關注:正向關注其實就是家長與孩子互動的最佳模式,無論是口語或非口語的稱讚。
- 用加強的關注讓孩子順服:除了在孩子表現好的時候給予正面關注,也持續加強這關注來引導孩子做合適的行為。
- 給予有效的指令:認真下達指令、一次給予單一簡單指令、確認孩子專心在聽、減少分心干擾刺激、給予提示卡、定下期限,這些清楚明確的指令,有助於孩子順從活動。
- 教導孩子不打斷你做事:清楚讓孩子知道何時可以找你,何時是你在做事。若非緊急的事情,必須等待。
- 在家裡建議代幣制度:使用集點、蓋章、或是記分制度,讓孩子可以藉由合作得到比讚美更多的回饋,並藉由孩子喜歡的回饋強化合作動機。
- 學習建設性的處罰:若已經建立完善的代幣制度,孩子也對此有興趣配合後,處罰就可以扣點進行。當問題行為比較嚴重時,可以使用暫停隔離技巧。給予孩子處罰時,讓他們了解被處罰的是不合適的行為,而不是孩子本身,同時保持父母本身的情緒冷靜與溫和態度。
- 「暫停隔離」,或是分開:當孩子和父母爭執情緒激動時,建議分開,將孩子隔離在另一空間,使其情緒穩定下來,其不適的情緒行為表現不會受到增強。也可以讓父母暫時不要面對親子的衝突。
- 學習在公共場合處理孩子的問題:將原本在家裡可運用自如的行為技巧,延伸到不同場合,也是協助孩子社會化的重要步驟。
認知行為治療
可以透過團體方式、也可由家長或老師教導使用,讓 ADHD 孩童行為、思考、情緒發生連結與改變。藉由認知行為治療,可以教導孩童自我控制的能力,強化自我提醒方式,處理負面想法與情緒,協助改善衝動性與人際關係。
其他治療
(以下介紹坊間廣用於 ADHD 的處置方式,但是並無足夠醫學證據證明其療效)
感覺統合訓練是台灣目前相當流行的一套治療方式,其理論認為 ADHD 兒童因腦部問題常伴有前庭、觸覺、肌肉關節動覺平衡、動作協調的功能性障礙,導致其易分心、煩躁與過動等症狀,因而建議利用感覺統合訓練,如俯臥滑行、玩沙、草地打滾等動作,來減少過動症狀,截至目前並無證據顯示其可以改善 ADHD 的症狀。
生理回饋訓練理論架構在 ADHD 兒童腦波上的異常波型,認為跟分心等症狀有所關聯。其訓練是藉由冥想、放鬆等專注度訓練,試圖讓腦波趨近正常人之表現。以上兩種治療方式,雖然都有某些理論架構,然而並非對每個孩童都適用,其療效也尚未得到科學驗證的支持。
ADHD 兒童常常活動量大且精力旺盛,許多父母會安排運動活動。適度的運動可以幫助宣洩過多的體力,對於睡眠也會有所幫助。運動雖然不能直接提升專注度,但可以藉由反覆的運動練習培養耐心與完成任務的能力。同時在結構式的運動教學環境下(游泳隊、球隊等),可訓練孩子服從教練指揮,培養團隊精神增進人際互動。
學習環境與教育
在人數較少的班級與團體,通常老師比較能照顧到並有餘力處理 ADHD 的孩子。座位安排也儘量是在老師能注意到的地方,可減少干擾行為,並適時給予表現機會。
醫師所開立的診斷書,可以讓 ADHD 孩子在學校接受聯合鑑定安置。可能參與輔導室由輔導老師主持的人際團體或情緒管理輔導,對於合併有學習障礙或困難者,也可以有課輔或是資源班的彈性調整與加強。
- 書名:注意力不足過動症
- 出版單位:衛生福利部
- 網址:http://www.mohw.gov.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