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目前已有共識 ADHD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 是高遺傳性的疾病,至今也找到多個相關的候選基因,但其各個基因與疾病的相關勝算比都相當小,比較符合多基因共同影響形成的疾病模式。已發現的基因中,部分是和腦內多巴胺、正腎上腺素的受器運輸有關係,也有和血清素運輸相關,這部分也可佐證目前衛生署核可治療 ADHD 藥物主要是影響多巴胺、正腎上腺素的濃度,進而產生療效。

腦影像學的研究則發現,ADHD 患者在右邊前額葉、背側前額葉有容積減少的情況。此區域是和組織、規劃、工作記憶、及注意力失調較有關聯。在功能性影像學檢查時,搭配不同測驗中腦部血流的變化,可看到腦部病理生理異常的證據。另外,腦波及事件相關電位的腦部檢查,亦可發現與對照組有所差別的變化。

Image removed.

過去曾有一些說法,指出 ADHD 可能是飲食、荷爾蒙、疫苗、不適當的家庭互動與不適任的父母所造成,然而這些說法並沒有辦法在大型實證研究上得到支持。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會造成的重大影響

除了前面提到的三大類核心症狀,注意力不足過動症也會出現自我調節症狀,例如情緒不穩定,工作表現、人際互動不穩定,時好時壞。另外它也常與其它疾病共病。包括:對立反抗性障礙、行為規範障礙、焦慮症和憂鬱症等。許多孩子因為核心症狀的影響,導致在人際、學業、家庭等各方面表現不佳。若是身旁的大人也無法理解時,他們常會受到責難與懲罰,有些可能會因此產生被誤會而不滿的對立反抗行為,有些則是因為挫折而對自己產生能力不足的低落情緒。有時侯核心症狀即使隨著年紀增長而有所改善,但已成型的情緒或行為疾患,卻持續地影響孩子在生活中各方面的適應。

物質濫用或成癮的部分,國內外的研究都發現,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孩子容易因為衝動或好奇,而較早接觸非法物質。若其在生活其它方面無法得到成就與滿足時,容易產生長期的物質濫用與依賴,更與後來的犯罪率有密切相關。部份研究則提出,共病有行為規範障礙者可能使用較多的物質。

睡眠部分,注意力不足過動孩童常見不容易入睡、睡眠品質差、睡眠時間短、白天容易打瞌睡等狀況。若使用中樞神經活化劑藥物治療後,藥物本身也可能會影響到睡眠狀況,而需要做進一步的鑑別與處理。另外有些 ADHD 孩童本身就容易共病妥瑞氏症的不自主運動表現,在使用中樞神經活化劑治療的時候,也可能會惡化症狀。

老一輩的人都說,小時候活潑好動,長大就會好了,這樣的說法對嗎?如果這樣,是否即使真的有 ADHD,也不需要處理呢?

藉由成人 ADHD 的回顧性研究或是長期追蹤研究可發現,孩童時期的 ADHD患 者,在成年後僅有2成左右的人完全沒有症狀、另外有2成有輕微不致干擾的症狀,其餘近6成的人雖然症狀較孩童時期有所減輕,但仍達到生活顯著困擾程度。不只是 ADHD 的核心症狀,許多次發症狀或是共病,並不會隨著年紀增長而減少或是消失,甚至產生長久的負面影響(物質濫用依賴、慢性焦慮憂鬱等)。除了再度說明 ADHD 是一個長期慢性的神經發展疾病以外,也讓我們發現,如果早期了解 ADHD,給予合適的治療介入時,孩童長期的預後將會大有不同。

文章出處說明
  • 書名:注意力不足過動症 
  • 出版單位:衛生福利部
  • 網址:http://www.mohw.gov.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