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憂鬱症?要回答這個問題,可從「生物─ 心理─社會」模式中的三個層面來切入。簡單地說,當面對壓力時,生理和心理都會有一連串反應被激活,同時個案身邊的社會支持系統,能不能發揮支持保護的力量,平衡壓力帶來的衝擊;這三個要素以及彼此間交互作用的結果,決定個案是否感到憂鬱,而憂鬱情緒又會不會進展成為憂鬱症。

Image removed.

由於腦科學尚處於方興未艾的階段,對於憂鬱症的詳細生理致病機轉,還有很多需要深入研究探討的課題。在許多不同的理論中,「單胺假說」可算是被廣泛接受的理論模型,因為大量實證研究支持「單胺假說」和臨床症狀、精神藥理學間的關聯性。「單胺假說」認為:當大腦內調控情緒的神經傳導物質功能不足時,就會導致憂鬱情緒;這些神經傳導物質包括血清素、正腎上腺素以及多巴胺,因為這三種物質都屬於化學結構上的單胺,所以稱為「憂鬱症的單胺假說」。

至於心理層面,包括人格特質、成長經歷、慣性思維、面對壓力時的內在感知與防衛機轉等,都會影響一個人的情緒反應。

社會層面則是指個案所處環境的支持系統—包括家族成員及內部的家族動力、職業功能、經濟因素,甚至是社會救濟系統等 —提供的是正向的保護力量、還是負面的衝擊效應,這也扮演了一定的角色。足夠的社會支持可以幫助個案渡過壓力,避免嚴重憂鬱障礙症的產生或惡化;反過來說,如果個案可獲得的社會支持力量不足,甚至所在的社會環境是消極負向的,則很可能反而成為誘發或持續憂鬱症狀的危險因子。

簡單說,憂鬱症往往不是單一因素所造成的,所以在評估及治療時,臨床醫師必須仔細審視各個層面,用來決定個案後續治療的最佳方案。

文章出處說明
  • 書名:認識憂鬱 面對憂鬱 擺脫憂鬱 —憂鬱情緒障礙自助手冊
  • 出版單位:衛生福利部
  • 網址:http://www.mohw.gov.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