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很常在生活中使用「自閉」這個詞:看到有人不想出門,就說他「耍自閉」;知道某人老是喜歡獨來獨往,就說他這個人是「自閉得很」。好像,自閉就是指一個人顯得孤獨而且封閉自己和外界的互動。
事實上,在現代醫學領域,「自閉」這個詞也被廣泛使用著,但卻有著嚴謹而不同於日常口語的定義。隨著越來越多的科學研究和考察,現代醫學逐漸確立所謂的「自閉特質」包含了下面兩種特質:
- 不善於人與人的互動和溝通
- 容易過度執著於重複和一致性
當這兩種特質都存在於某個人身上時,醫學上我們會說這個人有些「自閉特質」。然而,科學研究告訴我們,自閉特質就像個性一樣是一種與生俱來的特質,擁有這樣特質的人,終其一生都在這樣特質的基礎中成長和學習。統計上,大約每一百個人裡面會有一個人有這樣的特質,這當中每個人的特質會有強度上的差異。特質太強的人,有可能因為這樣的自閉特質造成成長和生活上的嚴重困擾,這種時候,醫學上會將這樣過強的自閉特質定義為一種「障礙」(disorder),以利醫學和大眾對這樣的情形給予治療和協助。
現行臨床上,我們會稱這類障礙為「自閉症類群障礙症」(autismspectrumdisorder)。對大家來說,無論是「自閉特質」還是「自閉症類群障礙症」,都是相當陌生的概念,因此就讓我們繼續看下去,來增加一些了解吧!
個性是與生俱來的還是後天的?
後天的教養絕對能影響一個人長大後的個性,但不容忽視的是,即使是剛出生的寶寶,也有各自不同的習性,我們因著這些習性來加以教養,才漸漸形塑出不同的個性。
淺談自閉特質
前面大略提到自閉特質包含「不善於處理人與人的互動和溝通」和「容易過度執著於重複和一致性」,我們進一步來看看這些到底是什麼樣的特質呢?
1.不善於人與人的互動和溝通
對大部分的人來說,我們從小到大很自然就學會怎麼和人互動和溝通,先是在半歲前開始會用眼神關注其他人,樂於和人「眉來眼去」,同時逐漸開始會用手勢、動作來吸引其他人的注意力並分享自己的感受(例如用手指指向玩具回頭對大人笑),接著在一歲之後開始學習語言、試著和其他人對話,並且主動和其他人玩遊戲。隨著年齡增長,在遊戲和互動之中我們逐漸學會規則、默契、禮讓等,並且理解團體當中什麼是該做的、什麼是不該做的,也漸漸學會察言觀色,學習揣摩別人的想法、替別人著想,最後進展到能和他人維持友情、愛情等關係,並逐漸理解人際互動中存在的潛規則,擁有自己能理解包容不同看法的價值觀,進而更自在地和形形色色的人互動。
然而,有自閉特質的人,在學習溝通互動的歷程則顯得很不一樣,甚至困難重重。
當大部分孩子在半歲前後就顯現對其他人有比對物件更濃厚的興趣、喜歡和人眉來眼去時,自閉特質的孩子會顯得對其他人(無論大人小孩)沒有特別的關心、甚至顯得像沒看到別人一樣,有時後會被大人指出「孩子不大會看人」、「孩子會閃避別人的眼神」。
當其他孩子嘗試用肢體動作來和他人互動時,自閉特質的孩子則少有這些「我對你如何如何,你回應,所以我又如何如何,然後我們彼此都樂在其中」、所謂「互動性」的嘗試,家人會容易感覺到孩子像是單方向的展示或提出要求,而不大在意其他人的回應。這種不善於互動的傾向,也會在遊戲場中讓自閉特質的孩子顯得與眾不同:他們傾向一個人玩,不大理睬其他一同在場的人。
當自閉特質的孩子漸漸長大,有些特質較強的孩子會一直停留在不大和人互動的階段,因此在漸漸必須學習團體生活的過程中,這些孩子會顯得很不能適應,有時是非常退縮,有時是顯得很突兀、常常無視團體規則,而有時甚至會因為不能適應而有一些情緒和行為上的不穩定。有些特質沒那麼強或是學習能力不錯的孩子,在不斷參與遊戲和團體生活的過程中,能漸漸學習團體中的規則,漸漸適應,但仔細觀察會發現這些孩子比起其他孩子還是適應得比較慢,他們不善於快速理解團體互動中的複雜訊息,或是不能從溝通互動中去揣摩別人的想法,所以容易無視規則、忽略別人的感受、引起紛爭等,需要花比別人更長的時間,才能夠融入群體,而更辛苦的孩子則可能因為自己的不善溝通互動而交不到朋友,甚至被排擠。
到了成年,自閉特質的人即使已經學會很多待人處事的作法,但還是會在溝通和互動上遇到困難,常常被人形容是掌握了溝通互動的表面,但是較不善於情感層次的互動,比方說很熟練於單方面陳述、實行自己的想法,但不大能考量到他人的感受,偶爾會被說成是自我中心,也因為這樣,他們有時比較難和人維持親密關係;除此之外,在團體中,他們也常因爲不大能理解或運用一些潛規則,以至於顯得不合群。很多時候,他們在溝通互動的困境中,自己也覺得倍感壓力、挫折、和困擾。
以下簡單整理「不善於人與人的互動和溝通」中常見的特質:
- 嬰兒時期不看人、閃避眼神
- 孩童時期對其他人的存在不在意,或是互動相當有限,傾向於自己一個人玩
- 相對貧乏的肢體語言和表情,在孩童可能以「不常使用手指指物示意」來呈現,在成人則可能是談話中缺乏肢體語言和表情變化,或是表情彆扭與其情緒狀態不能對應
- 不善於透過互動中的線索推敲別人的感受,讓人以為不在意別人的想法,或是所謂「不懂得察言觀色」
- 較少有分享物品、感受、情緒的舉動
- 即使有豐富的語言能力,在維持「你來我往」的互動和對話中不能拿捏節奏,有時不能開啟話題、有時不能掌握轉換話題的時機、有時不知道何時該結束話題
- 在團體中常因為不在意別人的動向或是不理解其他人可能的內心想法,而顯得搞不清楚狀況、忽視規則、過度超然、或是一味堅持自己的做法
- 難以拿捏人際關係中的親疏遠近,有時給人太過熱絡、有時卻又給人太冷淡的感覺
- 難以維持親密關係,有時會被說成太冷漠、不體諒
2.容易過度執著於重複和一致性
自閉特質的人會有對重複事物執著的傾向,雖然所執著的事物千變萬化,但共同點是他們對於這些事物的關注,無論是關注的方式還是關注的強度,明顯超過大多數人的預期。有時,在執著的過程中,他們本身可以得到滿足和快樂,有時,他們卻會因為自己的執著被干擾而顯得心煩意亂,甚至發脾氣。
令自閉特質的人執著的重複事物中,最簡單的就是對重複動作或話語的堅持,例如一直重複地扭動自己手部的關節,像在打拍子一樣,或是不斷重複念著某個其他人聽不懂的詞組,像是「車汽、車汽、車汽......」。在重複這些動作或話語時,他們會顯得自得其樂而一直重複下去,有時光這樣子就可以自己玩上大半天。
再複雜一些,有些自閉特質的人會對某些物件的操作有所堅持,但這些操作方式有時明顯和大多數人不同,例如有些自閉特質的孩子會堅持將玩具無論種類排成一列,重視的是排得直不直,而根本不在意玩具當中有車車可以玩前進後退、有娃娃可以扮家家。又例如有些孩子的操作方式和大家都差不多,例如一樣會把車子往前推又拿回來,但他堅持要這麼玩的時間顯然太長,例如一整天都在這麼玩,沒有其他的變化。
對重複的執著也會出現在生活習性上,有些自閉特質的人會很在意生活的規律必須要重複且一致,所以會堅持固定順序的生活行程,像是在嚴格遵守一個「儀式」一樣,例如早上一定要先在浴室洗過臉再刷牙,然後到廚房洗手才吃早餐,如果因為趕時間要先吃早餐、或是刷完牙才能洗臉,就會感到很不愉快,甚至因此發脾氣。有些自閉特質的人則堅持固定的擺設,不容許別人改變他的擺設次序,稍有更動他們都能察覺而令他們亟欲還原擺設。有些自閉特質的人,對於處理事務的過程有堅持,會嚴守做事一定的順序,出門甚至會堅持一樣的路線。另外有些自閉特質的人會堅持吃什麼、穿什麼、用什麼,不喜歡嘗試或改變。
在智性上,對重複的執著會以「特殊興趣」的方式表現,這些特殊興趣舉凡孩童時期收集瓶蓋、收集玩具小汽車、收集球員卡、玩電動小火車等,成年人著迷火車路線、機械零件、軍品、或是天文、地質、程式設計等,這些興趣雖然大多數人也都可能很喜愛,但自閉特質的人其堅持鑽研的程度常遠遠超過大多數人。以收集棒球球員卡為例,他們可能會好幾年的時間都以收集球員卡為樂,無論外界是否退流行;他們能夠背誦卡片系列的演變,對於球員的相關數據,像是身高體重球速球種等,也都能倒背如流;常常,他們會關注到許多別人不關注的細節,像是清楚卡片的材質是取自於哪一個國家的樹木原料,以什麼樣特殊的角度來切割成形;當他們置身特殊興趣時,往往能在當中消磨非常長的時間,讓大多數人無法想像。
比較特別的是,有些自閉特質的人,他們的重複行為和他們對感官刺激的感受異於大眾有關。有些自閉特質的人,他們對於某些感官(像是視覺、聽覺、觸覺、味覺、嗅覺、痛覺等)要不就是過度敏感,要不就是過度不敏感,這樣的體質有可能助長某些重複行為,例如觸覺敏感的人就可能發展出對衣服質料的執著,或是喜歡重複觸摸喜歡的物件。然而,這樣的感官特性也未必會促成重複和執著,反倒是感官特性本身造成他們的困擾,例如聽覺過度敏感的人,會特別不能忍受環境中的噪音,在大部分人都覺得還算舒適的空間中,例如下課的操場,他們會因噪音而非常痛苦甚至激起情緒。
以下簡單整理「容易過度執著於重複和一致 性」中常見的特質:
- 喜歡重複的動作或話語,無論有沒有任何意義
- 用重複但未必是物體本來功能的方式來操作物體
- 像儀式一樣,生活中有許多堅持的步驟,非照著這個步驟生活不可
- 很在意一致性,不喜歡生活中的變動,像是擺設、作息、路線等
- 著迷於自己的特殊興趣,和大部分人比起來,著迷的程度更強,耗用的時間更長,有時會鑽研較為冷僻的細節
- 某些感官會特別敏感或特別不敏感
- 書名:與自閉症特質同行
- 出版單位:衛生福利部
- 網址:http://www.mohw.gov.tw/